《回归故里》读书笔记

《回归故里》是法国社会学家,哲学家迪迪埃.埃里蓬的作品。在豆瓣的985废物计划中被成员戏称为法国版“小镇做题家“的心路历程。整体上这本书的思考较为深入,对于自己由工人阶级进入到知识分子阶级的心路刻画也比较为细腻。书中穿插着对自己成长环境的刻画,作为一个从”贫民窟“走出来的同性恋,成长的过程少不了嘲讽,伤害,自己想证明自己,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。

阶级对立与贫富差距

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是书中描述的一个重点。作者的父母,处于工人阶级,他们对于能够为工人阶级发声的政党,有着天然的亲近感,所以他们会不自觉的抨击所谓的资产阶级,厌恶他们的文化,生活方式。作者在刚刚进入兰斯的时候也是怀着这样的想法,在和资本家的孩子在一起上课的时候,他感觉到了巨大的差异,或者说是羞愧感,他要么通过改变自己,积极的融入他们的生活,这也就意味着他将与他的原生家庭割裂开,要么他继续保持他的观念和想法,但是他的劣迹将会让他不再有接收教育的权利,毕竟学校不会接收一个“问题少年”。他和那些资本家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内,听着同样的课,但是由于阶级的对立,和贫富的差距,他们将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。教育本身就是国家意识的延伸,是为了国家机器运行服务的,对于掌控国家大部分权利和资源的资产阶级,能够拥有划分不用人群,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的能力,所以作者进入大学学习,本身就像一个“异类”。所以尽管后来他与自己的原生家庭,与自己达成了和解,但是他也早就没有了工人阶级的特征,这不是一种胜利。

作者的父母在工人阶级政党取得失败之后,就开始把票投给了右翼分子,甚至开始被煽动民族情绪,认为所有的一切是由于外来人,这些外来的人口,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时候和他们站在一起,但是现在他们却被抛弃了,他的父母甚至通过贬低这些比自己社会地位更加低的人,来获得满足感,以此来感受自身的存在。

身份认同

作者的身上有比较多的标签,工人阶级,同性恋,知识分子等,作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接收自己的身份,甚至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公开的承认自己的特殊身份,代表着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,可能会被嘲讽,挖苦,甚至是人身伤害。在与自己达成和解之前,作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工人家庭身份,这会让自己感到难堪,所以他才会用攻击别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与他们不是一样的人,在这一点上,作者与其父母并无差异。只有穷人才会感觉到阶级的存在,对于富人,如果不主动的俯下身子,是很难认识低于自己阶级人们的生活,就像异性恋的人,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只喜欢异性一样。穷人阶级搞共产革命,也许只是为了活下去,富人阶级的共产革命,才更可能为了伟大的理想,也许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地方吧。

认识你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接收自己会更难。作者的回归故里,既是回到出生的地方,陪伴自己的母亲,更是回到内心深处,回到自己曾经很厌恶努力逃离的地方。